在实体经济达到U型右侧的拐点前后时,我们猜测市场在一段时间内有可能出现非常强劲地上升,但这终究是不可持续的。
品味问题在经济学论文写作意义上就是瞄准靶心的定位问题。经济学论文的写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偏废于某一方面,我想我在这里写的东西正好可以跟何帆研究员和聂辉华副教授等讲过的内容形成互补。
很明显,只有拥有更多的工具可供选择,才能让思想和工具更好地匹配。即使侥幸通过了编辑初审这一关,匿名审稿人在发现你的论文有比较大的漏子以后,也会出具对你的论文非常不利的审稿报告。选题是必须跟文献阅读和文献积累联系在一起的,杨小凯教授生前曾多次强调中国大陆的大多数经济学者在文献积累上不过关。调料种类繁多,包括咸味调料、甜味调料、酸味调料、辣味调料和鲜味调料等。复杂的分析工具对付简单的问题,可能会大材小用,所谓杀鸡用杀牛刀是也。
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总之,经济学论文在选题上不能坐别人已经坐好了的座位,不能在低水平重复中做无用功。我们看到在2008年金融大海啸和这一轮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下,欧元区被折腾地天翻地覆,除了德国,几乎没有一个成员国幸免这场灾难。
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这里,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德国长期以来的顺差也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欧洲主权债务国的资金需求,尤其是危机前也支撑了潜在增长力低下的欧猪五国超过自己生产能力的消费水平。三是德国的信誉让它赢得了资金成本较低而且较稳定的优势。总之,中国未来的改革开放首先要确立价值创造的正确取向,然后要完善有利于实体经济繁荣的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从而推动技术和金融创新,并强化分散风险的专业化本领,这样才能确保市场越来越繁荣,流动性越来越充裕,而反过来它又会进一步打开技术创新和价值创造的发展空间,形成良性循环的最佳效果。
这两年中国政府积极财政政策给德国出口创造了非常好的赢利机会。德国大众和政府部门靠企业的成长获取自己财富增加和支出能力提升的发展方式,不仅值得欧元区所有国家去学习,而且也值得同样具有制造业比较优势的中国去好好揣摩和学习
大家都是零增长和负增长,而德国却靠制造业的投资和强劲的出口以及基于劳动力收入增长基础上的消费水平的提高,顽强抵挡住了外部冲击形成了稳定的增长,让世人为之赞叹。三是德国的信誉让它赢得了资金成本较低而且较稳定的优势。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其次,它们的债权和债务之间不存在货币不匹配的问题,打消了通过货币做文章来赖账的渠道。
总之,至少到现在为止,德国是欧元机制的最大商业得益者,而法国可能享受了很多政治利益。这反过来又推动了德国企业生产效率的改善。德国成功地秘诀在于以下三点:一是托主权债务危机国家的福,欧元保持了与德国经济基本面不相称的弱势状态,从而导致德国的出口竞争力超过了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能力,并在包括新兴市场在内的全球市场的销售中全面告捷。但是,这一格局和中美之间债权和债务关系有着天壤之别,最大的区别是欧元管理机制在德国而不是希腊,所以,德国在希腊偿还债务问题上表现得那么强硬就是怕希腊无缘无故地去吞噬德国的劳动成果。
二是劳动力市场富有弹性,正式工和临时工相辅相成,刚性的福利也被取缔,于是,当全球经济低迷无法通过价格的提升获取利润增长的时候,德国却用合理的工资水平防止了成本对利润和竞争力构成的压力,从而取得企业非凡的业绩,基于这一良好基本面所创造的税收环境,使得德国政府也从社会保险缴费和附加价值税中确保了自己财政收入向平衡水准不断上升的状况。我们看到在2008年金融大海啸和这一轮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下,欧元区被折腾地天翻地覆,除了德国,几乎没有一个成员国幸免这场灾难。
由于法兰克福的特殊地位和德国经济基本面的强劲,尤其是欧元区不稳定的时候,大量欧元区的避险资金和长期投资资金都不约而同流入德国,再加上德国的金融属性更多地是为企业服务,而不是靠理财致富型的零售市场的发达而吸引投资者,所以,这样健康的资金就使得金融机构和制造业企业能够保持资金成本低下而且资金流动稳定的优势,这在今天很多国家产业空心化加剧的情况下,德国依然保持制造业上扬的势头真是令人羡慕。德国大众和政府部门靠企业的成长获取自己财富增加和支出能力提升的发展方式,不仅值得欧元区所有国家去学习,而且也值得同样具有制造业比较优势的中国去好好揣摩和学习。
因此中国经济的好坏也会影响到德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在这一点上,中国出口的增加所带来的贸易顺差就会反映到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上,而德国顺差无法直接体现在欧元这个超主权的货币上,德国因祸得福。这两年中国政府积极财政政策给德国出口创造了非常好的赢利机会。这里,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德国长期以来的顺差也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欧洲主权债务国的资金需求,尤其是危机前也支撑了潜在增长力低下的欧猪五国超过自己生产能力的消费水平。总之,中国未来的改革开放首先要确立价值创造的正确取向,然后要完善有利于实体经济繁荣的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从而推动技术和金融创新,并强化分散风险的专业化本领,这样才能确保市场越来越繁荣,流动性越来越充裕,而反过来它又会进一步打开技术创新和价值创造的发展空间,形成良性循环的最佳效果。他们不会轻易的放弃欧元区。
进入专题: 竞争力固然,时过境迁,以治政之延续性和市场化之完全性而论,2005年展开的诸多自主追求的平衡之举,仍有太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效果不明显、而且诸多扶持政策并未能完全遵循公平的选优原则。
除工农业大格局的战略调整之外,相对细化的产业结构调整亦于该年全面启动,能源、重要原材料和装备制造等行业被列入重点扶持行业,而一批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则被列入淘汰日程。而在既定的出口产品结构、以及增长模式之下,如果我国不持续优化产品结构、以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则人民币升值、以及降低进口关税等平衡之举,将仅能收短期应急之效,而之于未来中美经济失衡(以及由此滋生的冲突)不仅将持续存在(甚至会发酵升级),且持续此种路径依赖,我国未来极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无法自拔,以今日之事实反观其时所忧,可堪称无比契合,时至今日,中美汇率之争、以及贸易之战仍时时剑拔弩张、烽烟四起,而我国对出口和投资的过度依赖亦仍然持续至今。
其次,我国此前数年持续的大规模投资、以及低附加值的出口结构,直接拉高了的原材料进口成本,仅2005年铁矿石价格即上涨70%、原油价格涨幅亦高达逾65%,由此导致的我国企业利润率大幅下降、以及发达经济体愈演愈烈的贸易保护主义,使扩大内需自1998年之后,首次成为新一届政府试图平衡经济增长结构的施政纲领之一,且与1998年旨在激励投资的扩大内需不同,2005年的扩大内需则以拉动消费为主。对国企改革的事后整治,不仅无以挽回此前的国有资产流失,而且其秋后算账本身亦对市场化改革形成局部观念冲突。
此举不仅具有数千年未有之免征皇粮国税的象征意义,更具有抑制工业投资产能过剩、激励农业生产以防通胀的实际意义。在迈过全面鼎新的2003年、深化转折的2004年之后,中国经济迎来系统平衡的2005年—这种平衡,既来自外部压力,亦来自主动追求。在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之后,美国纺织企业于3月31日对我国艺术画布提起反倾销申请,4月22日美国商务部为此展开反倾销调查,此事端一开,更大范围的纺织品贸易纠纷随即升温,至5月31日,美国对我国实施限制的纺织品已多达15种,涉案金额更高达28.4亿美元。应该说,面对经济结构的扭曲、以及由此带来的贸易纠纷不断,2005年我国确实展开了诸多自我平衡之举,以期在无奈的短期应急平衡之后,之于中长期形成更为合适的、且内外矛盾持续消减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应该说,此番人民币小幅升值整体利大于弊,2%的升值既可暂时缓和中美汇率矛盾、且对我国出口尚不至于形成过大冲击,更为重要的是,此番启动的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正式与长达十年、单一盯住美元的汇率体制告别。就外部压力而言,汇率议题首当其冲,其作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经济体相互竞争的利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在2003年要求人民币升值呼声渐起之后,美国国会参议员舒默2005年4月6日首次正式发起舒默法案,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且言辞极尽威胁之能事假如6个月内人民币不升值,所有进入美国的中国商品将被加征27.5%的汇率税。
该年度不仅进一步加大央企重组力度,将央企数量从2003年的196家减少至169家,而且还于该年正式发布《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和《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以规范国企产权转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中美纺织品贸易纠纷,虽然于该年底通过七轮谈判得已平息,但美国由此设立的数量上限和价格下限,仍对我国纺织品大规模出口形成了相对抑制。
人民币不再盯住美元,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水平进行调整。由此形成的顺差国与逆差国之间的贸易争端、甚至是政治争端,则需要貌似全球一体化之下最大受益国之一的中国,进行相对的妥协和让步。
而扩大内需之举,其效用则更近乎是浮于口号而已,亦因此仍然成为我国当下经济亟需突破的一些困境。更为重要的是,对此前已完全改制(或尚在改制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该年度亦展开颇具力度的事后整治,此前风光无限的顾雏军(格林柯尔)、郑俊怀(伊利)和严介和(太平洋(601099,股吧)建设)等企业家,均因此或收监入狱、或黯然神伤。在全球经济失衡加剧之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必然会自反市场化说教,重拾贸易保护主义。在这股强大的外部压力之下,央行于该年7月21日宣布,自即日起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2%至8.11的水平。
其二,选择的无奈性,2005年作为新一届政府执掌经济中枢的第三年、我国加入WTO的第五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尤其是贸易顺差的倍增态势,已造成全球经济的局部失衡,故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就汇率、贸易等事项,加大对我国的压力。2005年我国受此前数年大规模投资所扩容的生产能力、以及先于周边国家突围亚洲金融危机的替代效应,出口创纪录地高达7620亿美元、贸易顺差亦创纪录高达1019亿美元,贸易顺差占比进出口总额更是从2004年的2.8%跃至2005年的7.1%。
2005年的我国经济成就值得庆贺,GDP比2004年增长9.9%跃升至18.23万亿元,贸易顺差1019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更是高达7.1%,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年度我国CPI上涨仅为1.8%,堪称其时全球高增长、低通胀的优等生。无论是汇率之争、还是贸易之战,其在2005年的白热化态势,自然与此前数年全球经济加速失衡密不可分,而这其中,中美两大国之间的经济失衡最为明显。
其次,外部压力还体现在贸易上。之所以选择2005年这个时间节点进行系统平衡,原因主要有二:其一,选择的合理性,我国率先从亚洲金融危机的泥淖中抽身,此时进行系统平衡不必过于忧心短期经济发生大幅波动。